作为最早进入老龄化城市的上海,户籍老年人口占比已经超过36%,调查显示,老人居家和在社区养老,最麻烦的事,就是看病。如何打通老年人就医服务"最后一公里",去年起,静安区首创"五床联动"模式,这一试点能够破解养老看病难吗?试点一年,效果如何?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86岁的葛老伯长住养老院,患有静脉炎、冠心病,日常的健康管理都是养老院负责。今年2月时,老人突然剧烈腹痛,院内医师初步判断,需要更换堵塞的导尿管,也可能还有其他病症,因此需要到医院进行更精细的诊断和治疗。
静安区和养老年福利院执业医师陆俊卿告诉记者:"我们就联系到临汾社卫,临汾社卫暂时也没有16号导尿管的型号,直接转市北医院。"
好在,在养老院和医院的对接下,葛老伯直接转入市北医院泌尿科住院治疗,症状好转后,老人再转回养老院,前后用时不到十天。
这正是得益于静安正在探索的"五床联动"整合性照护服务模式。所谓"五床",指的是家庭养老床位、养老机构床位、家庭病床、医疗病床和安宁疗护病床;通过后台打通数据、共享资源,加上工作群的沟通,让这"五张床"之间相互可接续。
临汾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综改办主任卢万琪表示:"去年开始,我们也在做一个能够整合的平台,大家都能看得到病人资料,这样后续有转诊、转院,都能同时通过平台可以看到。"
"只要家属同意,我告知老人情况,就可以转诊转出去、送回来,确实方便。"静安区和养老年福利院护理部负责人周红梅说道。
就像这家养老院内的老人,平均年龄超过80岁,一旦有老人身体状况发生改变,养老院和相关医院会在工作群快速沟通,老人可以通过绿色通道,转入医院相关科室接受进一步治疗,减少了老人和家属的奔波之苦。目前仅这家养老院已经有9位老人从中受益。
静安区民政局局长焦志勇表示:"打破了部门之间的壁垒,医和养是两个不同的条线部门,养涉及到民政、医涉及到卫生,建立绿色转介机制,当老人的身体状况发生变化到时候,就可以通过绿色通道转到医院里的专业治疗床位上。"
不仅如此,有了"五床联动"的基础,养老院还与所属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增值医疗服务,有康复医师在养老院多点执业,保障老人健康。"判断病人需要做哪些康复,都是在我们养老院里进行 不需要到临汾那边挂号排队。"和养老年福利院康复治疗师梁婉蓉介绍到。
方便老人的同时,也能一定程度减轻机构的运营压力。
据和养老年福利院院长赵斌介绍:"社会面上一个康复医师,没有一万多块钱经济收入是留不住别人的,临汾社卫给我们院多点执业,注册到了一位副主任医师的康复医师,对于康复治疗师的业务指导,对于我们老年人的康复计划制定,都是起到了把关作用。"
从"五床联动"中受益的不只是养老院的老人,居家养老老人的就医渠道也进一步被打通。85岁的郑老伯,有过两次脑梗的经历,1年多前,他申请了家庭养老床位,护理员每月上门6次为他提供照护服务。郑老伯坦言:"金窝银窝,不如家里草窝,不管外面条件再好,我也喜欢待在家里。"
街道内,像郑老伯一样申请了家庭养老床位的,共有48位,如果他们身体出现了不适,本月开始,可以直接通过养老护理员,挂上医院的号,使得家庭病床与医疗病床间,也能顺利接续。
在临汾路街道试点的基础上,8月起,五床联动模式将在静安全面推开,整合更多医疗资源,方便更多老年人群获得医疗服务。
静安区卫健委医政科科长彭程表示:"后期推进信息化过程中,会把一些比较成熟的信息化项目,成本代价比较小的,逐步向民营的推进。"
记者:刘逸然
摄像:乔楚蒋文越
编辑:由由酱
标签:
中新网5月24日电 据上海卫健委官方微信消息,2022年5月23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8例和无症状感染者422例,其中39例确诊
“云健身”热背后的冷思考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针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事业做出诸多重要部署,其中,...
中国天气网讯 北京今天(5月24日)晴转阴,最高气温34℃;傍晚至夜间雷雨大风来袭,阵风7至8级,需注意防范。明天,北京最高气温将降至30℃
“全程网办”进一步畅通残疾人两项补贴申领渠道 实现补贴申领“一次都不跑” 本报记者 蒲晓磊 得益于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跨省通办”的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