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金融机构,银行的口碑要比保险强一万倍。可即使如此,也不要觉得和银行打交道就可以高枕无忧了,该小心还是得小心,不然少点利息是小事,要是本金都不能拿回来可就亏大了。
陷阱一:存款变“保险”
上个月陪我妈去存款的时候,银行的大堂经理就给我妈推荐一款“存款”,说和普通的存款是一样的,但是收益更高,把我妈说的都心动了,要不是我对保险还算了解,还真就可能让我妈买了。
【资料图】
保险不是不能买,只是你要让别人买的明明白白的啊!
办存款的时候能够清楚的知道收益情况,你给别人推销保险的时候告诉别人这就是存款,还把收益率都给人确定下来了,有这么办事的吗?
存款可以损失点利息,把钱全部提前取出来,至少本金还能够完全拿出来,这样即使急需用钱也损失不大;保险就不行,你要提前取出来,本金损失80%以上都很正常。
还有一个让人诟病的点就是保险的收益率买的时候说的高高的,真的结算的时候可能连一半都没有。
不止是保险,还要警惕存款变成理财产品、基金等。
同样的道理,理财产品和基金都是可以购买的,但是你得买的明明白白,不能不明不白的就买了,因为这些东西它并不是适合每一个人。
大多数喜欢存银行存款的人风险承受能力是比较差的,但是不管是理财产品还是基金,都或高或低的存在一定的风险。
陷阱二:弱化风险
在银行存定期基本上可以说不存在什么风险了,但是我们在银行办理业务的时候经常会被推销各种理财产品或者基金。
理财产品和基金都是存在风险的,不过这个风险的高低会有区别。有一些风险比较高的,可能一年下来本金能够损失40%以上,风险低一些的可能就是在收益上打点折扣,本金安全性还是比较高的。
在购买的时候如果是大家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也知道自己要买的理财产品的风险的高低,进行匹配之后再购买也挺好的。
但事实情况很可能是在某一个时期,银行重点推销某一款理财产品,这个时候可能明明是中等风险的产品,也会被说成中低风险甚至低风险的产品让你购买。
如果理财产品运作的好,能够获得正收益也算是皆大欢喜,但是一旦运作的不好,本金出现损失,这个时候损失的可就是我们自己了。
陷阱三:“虚增”收益
我们在做理财投资时都知道要把风险降到最低,收益拉到最高,银行同样如此。
如果有细心观察就会发现,银行的理财产品或者是基金标出来的历史收益是不同的,有一些是“最近7日”、“最近一年”、“最近半年”、“最近三个月”或者是“成立以来”等,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标注呢?
我们能够看到的一定是这款产品收益最好的一段时间,你说银行造假了吗?很显然,并没有,这也是这款产品真实获得过的收益,只不过是把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了而已。
包括我在内,相信不少人在买理财产品的时候都会习惯性的看它的历史收益,这个时候就要小心了,别看到收益高就走不动道了,很可能这就是个“假象”。
综上:我们在银行办理业务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上面的三个“陷阱”,因为一个不小心就会损伤我们的利益。
标签:
中新网5月24日电 据上海卫健委官方微信消息,2022年5月23日0—24时,上海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58例和无症状感染者422例,其中39例确诊
“云健身”热背后的冷思考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针对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事业做出诸多重要部署,其中,...
中国天气网讯 北京今天(5月24日)晴转阴,最高气温34℃;傍晚至夜间雷雨大风来袭,阵风7至8级,需注意防范。明天,北京最高气温将降至30℃
“全程网办”进一步畅通残疾人两项补贴申领渠道 实现补贴申领“一次都不跑” 本报记者 蒲晓磊 得益于残疾人两项补贴申请“跨省通办”的运行...